最近写技术的东西比较多,刚好也在看《黑客与画家》,里面讲到的关于如何创造财富这一论点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和思考,觉得既然博客折腾起来了,就简单整理下,写下点东西。刚好最近大学生校园招聘的季节,就从这个话题切入扯点东西吧。
在当今社会,什么东西都离不开钱,似乎没有钱,就生存不下去了(似乎的确是这样子)。然后,我们从出生那天起,就被安排着如何成为一个会赚钱的人。
上一个好的小学,报读各种英语培训班、奥数班,目的是为了考上好的中学。在中学和无数人死磕排名,好像排后了一名就世界末日一般的前景,每个人都被用成绩贴上了各种标签,无他,为了高考考个好成绩。
高考罢,要挑一个好的学校,读一门好的专业。好的学校就是就业率高,好的专业就是毕业容易找到好的工作,好的工作就是钱多活少又稳定。呵呵。没有一个人会问学校的学术氛围,也没有几个人会考虑孩子/自己到底喜欢的是什么,毕竟学生已经被训练为不会思考的机器,一辈子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,不需要思考,只需要永远的跑,跟着前面跑,跟着大家跑。所以,突然有了选择的时候,反而迷茫了,下意识的也只会跟着大众走。于是,金融、计算机、工程这些专业变得炙手可热。随之而来的,随便一所不沾边的学校都乱开一通专业。
在这个时候,你会发现,家长、学校变化都十分巨大。学校不再有很多的竞争逼着你走,虽然学生会丑陋的政治斗争依旧十分激烈,但我们可以不参加。而家长似乎也对你的成绩不那么过问了。无他,因为这么多年来,似乎已经到了收割的季节——到了毕业那一年,任务就完成了——孩子成为了一个大学生,理应是一个会赚钱的人咯!
在这个时候,才发现,就业竞争是如此的激烈。几万人应聘那零丁的几个职位,挤破头来最后拿个3 4千的工作。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一辈是对呢?还是错?反正都这样干,那就都这样吧。毕业了也就那样了,无无聊聊朝九晚五,挤着公交地铁,天天看着房价涨、工资甚至还赶不上物价。眼看着街边一个卖烧饼的收入都一万多了,才可能回想,这一辈子到底得到了什么?
其实这也难怪,一个毕业后只能对着电脑打打字、写几份文件的,比不上一个卖烧饼的,又有什么出奇的?
但肯定很多人出来骂娘了,这TM不公平啊!凭啥!
问题就在这里,很多大学生总觉得这不公平、家长们也觉得无奈:农民工兄弟做的是体力活,我做的好歹他们不会做,说得自己做的东西像战斗机一样是什么高科技。坦白说,即便是如我们这种码农一样的职业,也就用着美国人的电脑,在美国人的系统上用美国人的语言模仿着美国人的代码,也不见得多么高端。
这里似乎有一个误区,我们总潜意识的想着用付出去衡量收获,这可能和读书时代我们宣扬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有关。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观点。在市场经济下,能交换收获的,只有输出。
这本来是一个很原始的道理,但随着历史的发展,被慢慢淡化了,所以有必要从头谈谈。
在古时候,没有货币出现的时候,人们会使用物品交换的方式去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。如果我需要鸡蛋,但我没有鸡去生蛋,那么我可能用羊去换。找到一家需要羊的,又拥有鸡蛋可换的人,跟他们去交换。然后假如我需要另外的东西,就再找合适的人交换。
这样发展到后面,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,在局限的一个地方要找到双方都刚好互补需求的另外一个人,十分不容易。于是,一般等价物便出现了,这类东西的一个最重要的属性是稀有,一般说来是稀有金属,如金、银。人们可以用自己生产的物品交换这一等价物品(卖),然后用这个等价物去购买另外的商品。
再到后来,携带金属交换并不便利,而且计算也没那么灵活。便出现了货币,直至纸币。人们去工作去赚钱,赚到了钱就可以买自己需要的东西。
在这里,一个概念容易被模糊——钱似乎就是财富。但这并不正确。钱只是换取、衡量财富的一种物品,它本身并不具备价值。假如突然有一天,银行印了一大堆钞票满天飞,那么你手上的钱瞬间就沦为废纸。
人类发明了一般等价物和后来的货币,为的不是创造财富,而是为了交换财富。所以,真正的财富,是我们用钱交换(买/卖)的东西,这里面说的很可能是一种物质的商品,也有可能是一种服务。
那么,理清楚这点之后,对于我们理解大学生就业、自己拿多少工资这种问题有什么作用呢?作用十分明显,乃至答案呼之欲出。我们去打工,不是卖自己的时间,自由、劳动力去交换钱(这些是表面的),深沉次的是,我们在出售“生产力”(并不是劳动力)。简单说,就是企业买了我们的某段时间、自由,并用我们的某些技能去为他们服务。而至于他们给多少钱,这并不取决于我们的服务时间、服务态度,而是取决于我们这段时间的“生产力”——能创造多少财富。
对,财富是可以创造出来的,这似乎每个人都懂,但似乎又不是。如果我们把钱=财富的话,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。因为钱的多少是由银行决定的,而银行把钱印到全世界都是,这并不增加社会的财富,反而让所有人都变穷了。明显,钱不是财富。那么什么是财富?
举一个例子,有一天,马浓再也敲不动代码了,然后被老板炒了。身上没有钱,穷得只剩下有一台破单车,还要不能跑的。然后他把它修了一下,能跑起来了,于是拿去卖了,获得了100块,够吃一个月的满头了!这一个过程中,马浓就创造了财富,他本来不拥有任何可以交换钱的物品(至少换不了100块),现在有了,因为他创造了一量价值100块(准确地说,价值1个月的馒头)的单车,这个世界因为马浓这一个行为,财富得到了上升。
所以,财富不是一定的,而是不断的变化的(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创造财富的过程),这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!马云他成功成为了中国首富,但没有从社会剥夺过一分一毫。相反,他让整个中国的财富迅速上升——很多店主依靠淘宝赚了一桶金,很多老百姓因为淘宝买到了更为便宜的衣服。
但这样一看,似乎只有生产,或者说只有物质生产才是创造财富的过程?也不对!再举个例子,淘宝卖的衣服,衣服本身是财富,但是他一开始并不能成为社会的财富,假如他生产出来的衣服一直都摆在库存没人穿,他们从其量也就一堆布料。
然后这时候,马浓去应聘做了一个物流人员,做起了把衣服从浙江发往广东的工作,使得广东的老百姓能买到浙江的衣服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假如没有马浓的输送,衣服无法成为你和我的财富。也就是说,服务也是一个创造财富的过程,由于物流人员的服务,我能够买到衣服,而卖家能卖到钱。这繁荣了整个淘宝,使得大家继续不断地创造更多的财富。而马浓也因此赚到了每月近万元的收入。
扯得有点远,我们回到大学生就业和卖烧饼的例子。大学生工作获得的工资,其实就是帮助企业去创造财富的过程,虽然这一过程似乎都被模糊为帮企业赚钱了。一个企业用4000块请你工作,是因为他觉得你能创造多余4000块的财富(假如一个月后人民币没有贬/升值)。这和市场买卖是一个意思,你值4000块,自然有人用4000买,如果你3000肯卖,肯定很多人愿意买。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卖个10000块,最后肯定的结果就是没人肯买你(即便买了也会立刻退货),最后经过市场的催化,会逐渐趋向于你最终的“市值”。而没有任何一个人逼你去卖一家烧饼小摊的烧饼,然总有很多人愿意去买,因为他创造了烧饼这一财富,而你认为他卖得并不贵(坦白说,是挺贵的,但市场告诉你,他值这个价),最后他赚得了10000多的收入。
Fair enough! 十分公平。也许你的工作并不比卖烧饼的轻松(不过很多的确比烧饼轻松得多),而且我们的前期投入也肯定比小贩们投入得多得多(无论教育费用,时间),但这就是市场给予我们的回应。一个人的收入,与他创造财富的能力相匹配,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为公平且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。当然,除了创造财富外,还有另外一种获得财富的手段,那就是偷窃。这不包括真真意义上的偷,而还包括贪污、资源垄断,他们和偷窃都拥有一样的特点——没有创造财富而获取创造出来的财富,这在中国还十分的严重,但对比历史已经好得多得多。至少,以前的首富都是达官贵人,现在我们的首富却是马云。
那么,自己能拿多少钱?应该问的,不是自己付出了多少,自己的学历,自己的身份,而是问自己到底能创造多少财富,在市场化的社会里,最简单、最公平的获取财富的手段,就是创造财富了。